3)0774 蓄势待击_汉祚高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住淮南的整体局面,同时满足数万淮南军高强度作战的耗用,单纯粮食的需求就近似一个无底洞。更何况淮南之地根本没有自补之能,一切都要仰仗于外运。虽然占据了水运的便捷优势,但也绝无可能全无消耗。

  三国邓艾曾言,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虽然这一场战事持续的时间远未达到五年那么久,但是淮南所需要供养的军民又何止十万之众!

  此前大量民户回迁于内,除了防务和人心方面的考虑之外,省俭耗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前线之地尽可能的削减战斗之外的耗粮单位。

  所以,战争维持到眼下这一步,对于本就基础薄弱的江东而言,可以说是超长发挥了。除了这几年尚算平稳的发展和各乡宗门户加强联合、同输共济之外,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得益于过往几年民风和屯垦技术的渐进以及改变。

  像是比较重要的,黍、麦的种植在江东得到推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江东久来饭稻羹鱼,黍麦之类不作主食,也就很少有人种植。

  在沈哲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即便是偶有看到种植,也根本不是作为粮食产物来料理,往往还未等到抽穗便翻耕绞碎作为绿肥而肥养田地。可是如今最起码在沈家所直接或间接所掌握的耕地上,小麦已经作为正式的农作物来耕作收割。尤其是在会稽那些不乏山地的农庄中,麦子已经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产出。

  这也不算什么技术的创新,只需要观念略有改变。也不需要集中在一块土地上频耕频种,因为江东至今患于开发不足,有大片的荒田未足开垦。仅仅只是利用麦、稻错季的习性,就能让单位劳动力的岁产得到极大提升,以达到稻麦岁产两收。相对于对气候和土地环境都有不低要求的两季稻,这种耕作方式无疑更能广泛推行。无论在会稽、江州还是如今的淮南,都能找得到大量适宜此类耕作的土壤。

  虽然南人肠胃不惯面食,但是如今江东所产的麦子,也是淮南军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如此,资粮的乏用也成了摆在淮南军面前越来越明显的问题,来自江东的援助已经难以再与日常消耗持平。虽然时下江东正值秋收,但就算有新粮入仓,盛水季也即将错过,很难再维持春夏之交那样庞大的运输量。所以眼下这几万汝南人的入境,便给淮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沈哲子还要求满足这几万人的口粮需求,对杜赫而言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不过幸在此前寿春周遭不乏屯垦基础,奴军正式兵临淮上之前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抢耕,俱都是谷、菽之类短收作物,眼下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所以尽快将这几万人投入到屯垦之中,稍为自补以解燃眉之急。

  不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