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5章 野果林_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务,其他成员都叫“腰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成员,叫做“端锅”,负责烧水做饭等工作。

  当然也有单干的也叫单棍,不过比较少,深山老林里什么危险都有。

  一个人没点真本事,出了意外,除了等死,啥招没有。

  还要选黄道吉日才能进山。

  吴卫国听懂了,家里的狗和貂也算人数,认可道:“你遇到棒槌建地戗子再修老爷府,其他规矩能免就免吧,快当都带上。”

  “知道了。”这些事吴昊没法跟他爹顶嘴,都是爷爷交代过的,进隔壁屋里打开柜子,拿一些上山用的东西。

  这个季节不能在山里躺地上睡觉,潮湿容易得病,地戗子就是地窝棚。

  他不想挖地窝棚,嫌那玩意费劲。

  以前赶山抬棒槌的人多,有的晚上想寻找有人住的地戗子,那就大声的吆喝:“有亮子吗”?

  要是里面有人回答:“放上瓦,台供着”,这就是受到邀请了,同意晚上可以在这借宿。

  快当就是进山抬人参的工具,快当的称呼寓意着吉利。

  比如,随身携带的“斧头”冠以“快当斧”之称,取其谐音则是“快得富”、“快得福”,寓意不言自明。

  关子龙哥俩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收山货的自然懂一些规矩,看见新柜子里摆放的工具就知道老吴家是行家。

  关子龙拿起一双鞋说道:“冬天穿的靰鞡鞋不用拿了,我俩穿鹿皮靴来的,也带了些能用的工具。”

  赶山人脚上穿的靰鞡,靰鞡为突厥语,革履之意。

  进山抬参,要天天钻林子、过烂石窖、爬砬子,那是很费鞋脚的,穿草鞋、胶鞋几天就得磨坏一双,买不起那么多,只好买靰鞡省钱。

  在旧社会一些穷苦人,买不起牛皮靰鞡,只好缝个猪皮的穿着。

  在关东民间有一谜语:

  老头老头你别笑,

  破个闷儿你不知道

  什么解下它不走

  绳子一绑它就跑

  这条谜语的谜底就是靰鞡。

  靰鞡本是满语,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因这两个字不好写而常常写成“乌拉。

  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

  穿靰鞡,需要光脚,用细麻绳使劲捆绑在小腿上。

  乌拉鞋是乾隆那逼起的名字。

  关子龙拿起根一米六左右的棍子看了看,这个他认识,叫索拨棍,索宝棍,旧称索罗棍。

  是用来扒拉草找人参的,多用木质坚硬的桃木或梨木制作,可用来避邪。

  在“叫棍”时敲起来哇哇响,声音能传出一里多地远。

  棍子顶端是用红毛线搓成的“快当绳”,约二尺多长,两头拴着铜大钱。

  最好的是乾隆通宝或嘉庆通宝,最不好的是道光通宝,道光不吉利。

  人参是宝,有人说乾隆的隆,是“真龙天子”的“龙”,能压住宝,特别是大山参。

  吴昊让关子龙哥俩在家等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