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一十九章 转道_大汉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忍不住感叹:这彩虹屁拍的…………

  “北平侯当真是高洁之士,归长安之后,我定会向天子言明北平侯之功德!”。

  言毕,刘荣却是又问道:“东垣县距大河如此之近,为何不引大河之水灌溉之”。

  张奉扪髯一笑,“天使不知,大河虽离东垣县不远,但东垣地势甚高,饮水灌溉,也只是离大河不远处的几处村落可引大河之水。

  而要灌溉其余之田地,则便要动用诸多人力,修筑大渠才可行之”。

  Ps:汉朝黄河的名字就叫大河。

  闻此,刘荣一点头,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古时之生产力极其低下,修一大渠可不是说修便可修的。

  当年战国之时,秦昭襄王攻下蜀地之后,为使蜀地成为秦国之粮仓,命蜀郡太守李冰,历时多年,才终将都江堰修筑完成。

  而到了秦始皇之时,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令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然此事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但韩桓王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连已是战国七雄中的超级大国秦国,修筑郑国渠还要倾举国之力,然在河东开渠饮水之难度可想而知。

  待酒宴结束已是黄昏,喝的醉醺醺的张奉被其家中之奴仆搀扶回到其房中。

  而刘荣则是将贾谊召到了自己房中,关上房门后,刘荣言道:“老师可知,今日我已在此发现端倪之事!”。

  贾谊一笑问道:“此为何?”。

  “河东大汉,按例其太守申屠公早早便该呈报父皇得知,如今到了隆冬时节,却还是未见其有请奏天意赈灾之奏疏。

  且河东郡中有根仓与湿仓两座官仓,其中存量更是有数百万石之存粮,即便不报天子,难道不能开仓赈灾?”。

  因开仓救济灾民,而致使存粮减少,即便是天子刘启知道了,不但不怪罪之,还会下诏嘉奖之!

  “殿下所言不差,此绝非常理之事”。

  刘荣一点头,便又言道:“东垣县有北平侯之接济,百姓应还能勉强度日。

  如此河东其余诸县还不知情况为何,来时父皇便说,要我入民间以访查之。不若我等到河东其诸县以查民情”。

  见刘荣能心系河东之百姓,贾谊自然也是高兴,一番沉思后,言道:“殿下既已决意如此,臣自然从之”。

  “只是申公三人皆是年过六十之长者,受不得整日之舟车劳顿,我等若去之,当如何是好?”。

  刘荣在房中一阵踱步后,便开门唤来门外之侍从,令其去传召汤晟。

  一见到汤晟,刘荣便说道:“我决意到河东其余之县中查访,与我等同来之那三位老者,当不得此劳顿之苦,汤卿派人将其送归长安可好?”。

  一听刘荣说完,汤晟便皱起了眉头,一抱拳行礼道:“殿下,陛下派您前来只为吊唁文侯,此时文侯已下葬之,臣自当护送殿下归长安而去。怎能分兵送他人先归长安………………”。

  “本殿下之言,卿不愿听之?”。

  见刘荣气恼,汤晟当即跪地,“殿下,此非臣不愿之,只是临行前陛下有言,此来河东,绝不可令殿下有一丝一毫之损伤!若是分兵,臣只怕到时护卫不周,而致使殿下受损”。

  望着一脸真诚的汤晟,刘荣是既好气又好笑,只得伸手从怀中摸出一物,亮在汤晟眼前,“此是天子亲赐之符节,见其如见天子,汤将军难道要抗旨不成?”。

  汤晟憋了半天,只说出一句:“臣……遵命”。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