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五十九章:棘手_养成一个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也是可以的。

  但眼下他却只能自己去思考这些事情。

  事情没想通,姜云明也没什么心思吃饭,在返回了苏州刺史的刺史府后他简单交代了李丽质两句就回房了。

  躺在床上,姜云明脑海中萦绕着的全都是怎么开发江南这个问题。

  如果只是正常的开发没有其它问题的干扰那就简单很多,只要稍加恩惠百姓们就会动移民的心思,毕竟江南的气候要更加温暖一些,这是一件好事情。

  但眼下就不行了,这些动物所造成的的可以说是性命之忧,而普通的手段也自然就行不通了。

  以往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姜云明能想到的无非就是降低赋税,或者是给予移民的百姓们各种优惠,例如发放耕地所需的粮种等。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李丽质哄完了孩子上床准备睡觉了他也没能想出什么好的对策。

  免除一定时间的徭役这是肯定要列入移民的奖励之中的,毕竟眼下大唐刚刚处理完突厥的战俘就又带回来了大量的高句丽三国的战俘,虽然远远不能抵消大唐所有百姓的徭役,但却也能起到很大作用了。

  反正到时候有了这些战俘顶着,大唐肯定是要有一些人免除徭役的,不如就此拿出来当做是移民的奖励。

  其次就是减免租调了。

  大唐目前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每丁(一对夫妇)每年要向朝廷上缴两石粮食作为赋税,这是租。

  丁男每年都要给朝廷服徭役,每年二十天,如有特殊情况则可以用每日三尺绢相抵,这是庸。

  每丁每年上缴绢、绫各两丈,如果上缴的是布则要额外增加两成,此外缴绢、绫的要另外增加三两绵,缴布的则要另外增加麻三斤,这是调。

  租、庸、调这三个征收的方式形成了大唐的赋税制度,而姜云明能想到也只能是在后面两个动动脑子了。

  租是粮食,大唐现在的粮食产量较之前两年本就是处于下滑状态,自然是不可能将已经减少的税收变得更少了,所以能够让姜云明动一动的就只有庸和调了。

  庸这方面因为有了战俘不成问题,而调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现在大唐已经有棉花了。

  似乎就只能这样了?姜云明有些泄气。

  泄气也是难免的,因为单从这些看来似乎并不足以调动百姓们的积极性,毕竟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仅以前的社会关系全部作废,就连田地都要重新开垦。

  这里说的并不是朝廷要放开开垦的部分,而是他们原本的田地,要知道在现在这个阶段每丁都是有一百亩地耕种的,移民到南方来之后他们自然不可能保留北方的耕地了。

  全部都要重新开垦。

  对了!

  姜云明脑中突然灵关一闪,似乎是可以开放酿酒这个东西。

  要知道,在初唐时期对酒业的惯例是很松弛的,百姓们可以自由经营,缴纳市税。坊酿和家酿等私酿是可以自酿自饮、自酿自销的。

  只要把蒸馏酒的方法放开,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就是米价的暴涨,但对于百姓们来说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只要种植少量的地瓜和土豆就能保证他们一年的自给自足,更何况玉米的种植也要开始了。

  这样一来米就从粮食作物变成了半粮食半经济的作物,而在灾年的时候可以通过对酒业的管控来达到调整米价的作用。

  更何况,朝廷要的只是税收,酿酒要用米,而种稻米是要缴税的,朝廷只需要这部分缴纳的米作为粮食储备就可以了。

  只是这样一来似乎要给程家另找一个赚钱的买卖了。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