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37章 花之争(四十五)_哈利波特之晨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把总,1万石以上则有督抚酌情奖励。

  清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入侵暹罗,此后10年暹罗的粮食短缺非常严重,战争打断了粮食生产。甚至郑信统一暹罗后,他依旧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战事不断。暹罗不仅无法出口大米,连自己都不够了,米价飙升,成了奢侈品,树根和竹笋成了当地人的主食。

  林雨化冒死检举的那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福建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邻省无法提供支援,外国进口大米也没有着落,米价也就飙升了。

  粮食减产10%,粮价就会涨一倍,当时的米价已经是三千余钱一石,本来这个时候应该开常平仓放粮赈济,但布政使却要求百姓卖谷入仓,建立常平仓备荒。

  隋文帝建立义仓,目的是灾荒发生时放粮赈济,可是到了隋末时,当地的官员却不开粮仓,这引起了隋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短时间内江山易主,隋杨变成了李唐。

  很难说是林雨化这么做是因为对满清的忠诚还是为了黎民百姓,有一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人民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林雨化后来还干了一件事,当时福建两大望族,林氏和薛氏因为争灌溉农田的水而发生了大规模械斗,这有点像欧洲贵族为了争夺矿山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审理整个案子期间,包括闽浙总督在内都收了贿赂,造成了大规模的冤假错案,十八人被判死刑。

  当时和中堂提出的的议罪银制度已经实行,但关键是这十八人要是有钱有势怎么会被人构陷,在那一年的元宵灯会上林雨化制作了几盏大花灯,灯上映射了办案贪官的打油诗,按察使恼羞成怒,派兵冲散了灯会,三天后找人诬告了林雨化,最后流放WLMQ。

  在年成好的时候,暹罗老板们还想夹带点苏木过来,人不能光想着吃饭。

  厦门老板也觉得暹罗的木材好,可以造大船。

  灾年就要放粮赈灾。

  可是要是粮仓里的粮食全卖了,换成了银子,被硕鼠们分赃了呢?

  而且只要有了捐粮就可以得到顶戴的这个制度在,就有可操作的空间,账面上有的不一定真实有。就好比吃空饷,表面上有1000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实际上只有500个老弱病残,平时感觉不出来,真正需要用兵的时候才会发现。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政使会下那个荒唐的政令,在灾难年的时候建常平仓。

  清缅战争必须打下去,只有这样清帝国才能将暹罗从缅甸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继续提供大米,否则缅甸将有大米的主动权。

  西林觉罗·鄂宝上书停战止损,然后被乾隆贬职顶替了富尼汉,他也在那里没有呆多久,反正等举人拿到了西林觉罗家的推荐信回福建的时候,巡抚已经换成了从湖北贬职过来的鄂宁了。

  举人很快就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京城,他没有得到胥吏的职务,鄂宁也没说要带他回去,于是他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么黯然落幕了。

  毫无疑问,他是嫉妒和珅的,再怎么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到别人金玉满堂很难保持心里平衡。

  本来从打击中重新站起来就很困难,他的双亲又接连去世,以至于让人忍不住产生疑问,为什么倒霉事都被他给遇上呢?

  难道运气也有个总量,有的人运气很好,老天爷就要从别人的身上扣下来?

  别人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他是遇到了久旱、少年丧父母、没有洞房花烛,也没有金榜题名。

  他要怎么跟和珅介绍自己呢?和中堂,您还记得戊子年的那场您名落孙山的科举吗?我跟您是一届的。

  皇帝自称“寡人”,他就自称“鄙人”,“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的鄙,不是卑鄙的鄙,这是个多意字,举人告诉尼克,一定要记住了。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