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事大王”续写故事传奇_一颗浅浅星(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始了他的故事生涯。就这样,五十年如一日,他不仅将故事视为爱好,更将它当作事业。他从一般干部,直升至馆长,从小故事员,成为故事大王。

  1998年,夏友梅的母親身患绝症。临终前几天,母亲意味深长地对站在床前的儿子说:“友梅,今朝我可能要走了,你是故事大王,给娘讲个故事,送送娘走好吗?”夏友梅瞪大眼睛,看着娘,这是母亲对他故事事业的极大鼓励,言下之意,就是娘归天也要以故事为伴。夏友梅热泪盈眶,握着母亲的手,“从前,有个孩子叫……”夏友梅慢慢讲起了母亲从小给自己讲的《孝子》故事,讲着讲着,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面对弥留之际的母亲,夏友梅知道,是娘、是家人、是同道们的支持,才有了今日的他。当晚,他下了决心,誓把故事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

  潜心于故事创作

  夏友梅知道,要使故事成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创作是关键。他也知道,自己并非是天生的故事家,要想成功必须努力。他为自己立了座右铭:“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为写好故事,他常常挑灯夜战。稿纸写了一叠又一叠,作品改了一稿又一稿。有时,睡梦中想到一个情节,他会半夜起床,开灯铺纸挥笔,甚至写到天亮。

  故事来源于生活,故事又是民情和民风的写照,及时和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是故事“轻骑”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浦东大地,川沙镇上出现了首家个体户水果店。借着印度电影《大篷车》的放映,一个名为“大篷车”的水果店应运而生。时任记者的我曾与青年报记者黄汉民同到川沙采访,给我们带路的夏友梅敏锐地感到这是故事创作的新题材。翌日,他马上展开更深入的调查,在积累了大量素材后,运用中国民间故事“三叠式”的结构,写成了《“大篷车”招亲》。这个开先河的作品发表后,多家故事刊物引来了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夏友梅的目光投向市场经济的更深层面。他创作的故事《吴经理三战“大篷车”》《戆阿福三闹“大篷车”》,发表后社会反响更为强烈。跨入新世纪后,他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更高的高度、更新的角度来反映生活。《女财神》《特效药方》《被跟踪的大夫》《飞来的人民币》等故事以反腐倡廉、颂扬人民公仆、提倡社会正气为主题,受到读者的欢迎。故事活动家、评论家任嘉禾先生称赞他的故事,是“浦东开发开放真实面貌的一面镜子,一部运用文学笔触,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观察的‘历史,从而使广大读者分享浦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学习浦东改革开放的创业精神。”

  五十多年来,夏友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