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九章 战斗民族是吓不倒的_1980之他来自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八八的设备加起来,最后结果就是飞行器的体积也一增再增,最后设计师一看:咦,还多点空间,得了,正好加个驾驶舱……什么?这是无人机,不需要驾驶舱?这么庞大的机体,这么昴贵的造价,你确定真的不需要给它配备一名机师吗?

  这已经不单单只是一架无人机先进与否的问题了,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代表的几乎就是整个电子技术和相关制造领域的整体落后,从设计,到理念,从材料,到制造,只有全方位的落后,才有可能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

  用一名苏联权威专家的话说,光是这些零件上已经检测和验证出的技术,就已经比苏联先进了至少三十年,而这三十年,还是最保守的说法。

  为什么说保守?因为这三十年,指的是苏联在已经获得了这些设备样品,并从这些零件与材料上了解了技术发展的方向,然后再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与其同等的技术水平所需的时间——但事实上,对于真正的先行者而言,他们是不可能有什么参照物的。面对无尽的未知,他们只能凭经验和智慧,再加上一点运气和足够的勇气去一步步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艰辛,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将苏联甩出这样远的距离,那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可就令人不寒而悸了。

  技术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如此先进的电子技术,当然不可能只是用来制造无人机,它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的领域:比如导弹,如果能大规模的缩小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哪怕是其他方面的技术毫无进步,那节省出来的空间和重量也足够让同一款导弹的射程变得更远,或是搭载威力更大的弹头;又比如战机,同样的道理,各国新一代的战机在飞行性能上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就算有,也只是针对各自的需求和战术而作出的取舍,并不存在谁能碾压谁的情况,而一款战机性能的高低,作战能力的强弱,至少有一半是取决于它所搭载的电子系统:雷达,火控,各种飞行参数,战场环境的识别,通讯的保障,甚至是机体的控制辅助,这都是需要极其复杂的电子设备来实现的,而这些技术,在这架无人机的残骸上都能得到体现。

  美国在技术上要领先于苏联,这不是什么秘密,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但专家们却无法接受双方的差距竟然会这么大,如果美国的电子技术真有如此强大,并且能大规模应用的话,那他们的常规军事力量几乎就可以在战场上对苏联军队形成碾压——军方当然不会承认这点,他们会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单单只是武器性能的数据,还有士兵的勇敢和将军的智谋,等等,但科学家可不会认同这些唯心的说法,他们只认数据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