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五十八章 翘首以待放榜时_推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举考试虽然从明朝初期就有了,但断断续续也没甚么动静,到了大明中期,渐渐形成了三年一考的常态,但仍旧没有太大的关注度。

  与之相比,文科考试却是举世瞩目,人人都想着能够考个文状元,一个秀才便能在家乡扬眉吐气,许多人七老八十了,还在孜孜不倦地靠着功名。

  而武举却一度无人问津,即便后来成了常态,大多也是将门子弟混出身的地方,少有寒门士子能够通过武举出人头地。

  再加上武将在明朝并不是很收重视,朝堂上执牛耳者也都是阁臣宰辅,厂卫横行,宦官窃权,哪里还有武将的地位。

  可如今不同了,皇上大举备倭,闹得轰轰烈烈,武举考试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盛事。

  这天也是黄道吉日,礼部大宗伯亲自主持,南直隶督抚大员莫横栾等人悉数到场,来了个*威肃的开贡院仪式,宣告为期五天的武举府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由于在武昌参加了楚王演武,而今次南直隶的武举府试很多地方都参考了楚王演武的内容,李秘又是策划者之一,这武举考试对李秘而言,就相对乏味了一些。

  从武昌回来之后,得益于莫横栾提供了战马,李秘把骑射的短板也都补上了,这考试也就更加平淡了。

  让李秘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本以为笔试策论才是最难的,毕竟武人多半没甚么文化,策论该是最难的科目。

  谁知考了才知道,策论原来才是最简单的!

  在李秘的理解之中,策论该与文科考试一般,是考验生员学识的重头戏,考生对国事军事做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疏言,应该是考验综合素质的最主要环节。

  然而拿到试卷之时,李秘却傻眼了,因为题目竟然是默写和填空,靠的就是戚继光留下来的兵书和武备总经之类的传世兵书!

  这也是李秘先入为主,太过紧张,要知道武人通常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能够读写就已经不错了,让他们背这些武经和兵书,就已经是足够折磨人,哪里还能写甚么策论。

  若有这等功夫,谁会考武举人,不如考个正经的文进士还好过呢!

  不过正是见识了这试卷,李秘才更加感激赵广陵。

  因为李秘不知道这规矩,但赵广陵不可能不知道,可即便如此,赵广陵却仍旧陪着李秘,日里夜里不断研究兵法和武经,甚至还写了不少策论,与李秘指点山河,各处山川地理等等,更是找出藏书阁里的地理志等书籍,与李秘吃了个通透。

  虽然考试不会考到,但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也正是李秘感激赵广陵的地方了。

  这种程度的考试,李秘都觉着轻松,更不消说赵广陵了,所以也没太多出彩的地方可言。

  武举考试也不似楚王演武那般,设置对抗赛,都是各人接受考试,没有明面上的激烈竞争,也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