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零零零章 繁复至极之朝仪_推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遇到了徐庶,两人便结伴而行,毕竟其他官员也都是这样,一边吃着早点,一边闲聊着,或窃窃议论,昨夜又偷偷去哪里嫖了,又或是哪家又出了甚么丑事,谁又闹了甚么笑话,今日朝会到底议论些甚么,皇帝为何突然想上朝了等等。

  无论是一品大公还是七品小官,在这一刻都吃着同样的摊点早餐,画面也是有些诙谐。

  到了午门前,官员们其实已经习惯性地站好了位置,越是官大,便越是靠前。

  这午门有前三后五的说法,从前面看似乎只有三道门,其实还左、右掖门,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中间那道门是御道,只有皇帝的仪仗才能出入,左右两道掖门,才是上朝官员们走的。

  此时大汉将军和校尉等皇帝的仪仗队已经从左右掖门进入,而午门上的五凤楼开始敲鼓三通,文武官员也分两班,从左右掖门依次进入。

  这午门也不是随便能够进入的,每个官员身上都带着牙牌,是为了识别身份的,相当于通行证或者身份证,只发给在京官员,用于出入皇城,早早注册过,叫做注籍,若是丢失或者损坏了牙牌,那是要受到惩处的。

  既然是身份证明,自然会标注相关信息,公侯伯爵是勋字头,驸马都尉等皇亲国戚则是个亲字头,文官是文字,武官是武字教坊司官员是乐字等等。

  而李秘则是个“宫”字,那是用来进入内宫的,朱翊钧宣召李秘之时,特别发的宫字牌。

  过了午门之后,仪仗队已经排列整齐,官员们按照品级站好队伍,李秘只能与徐庶分开,他站得太后面,几乎已经是最后面,所以也看不太清楚前面的情况,只看到乌泱泱的乌纱帽和后脑勺。

  因为官员的服饰与朝廷官职是相匹配的,所以整个区域被分为了红色,蓝色,绿色等好几块。

  诸多官员在金水桥南边站好位置,虽然早已习惯,但朱翊钧好一段不曾上朝了,众人也有些生疏了,虽没有闹哄哄一片,但到底还是忙乱了一阵。

  直到鸣鞭,这才安静下来,仍旧有些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老迈的官员着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周遭同僚窃笑不已,也是诙谐得紧。

  过了桥之后,便在皇极殿的丹陛前头,文官在左,武官则右,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乐声奏响,皇帝的御驾终于是姗姗来迟,整个过程也都显得非常的庄重威严,很有仪式感。

  皇帝上了金台,在御门安坐,又有鸣鞭,鸿胪寺唱了“入班”,官员们才鱼贯而入,一百三叩,此时早已天光大亮,这一套繁琐的礼节也总算是告一段落,终于进入到了奏事环节。

  这奏事也是照着官品大小依次进行,除非有甚么特别要紧的大事,否则都要照着规矩来,以免乱了朝仪。

  李秘站在最末,前头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