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九章 静安草堂_青云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都背诵过,其中的教导也曾深印在他们的心中,但一朝回首,却发现不知何时开始,有很多东西竟不知不觉之间被抛了个干净。杀母弑父者有之,淫妇谋夫者有之,兄弟阋墙者有之,叛众离亲者有之,佞臣欺君者有之……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人在渐渐长大之后,反而慢慢地摒弃了这些人伦之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言虽然直白,却一语道破个中因由,纵使有些酸儒穷辞而辩,也不过是苍白之言罢了。世间纠纷,十之八九,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名”“利”二字而已。就连林武自己,浸淫官场近十年之后,也不再是当初“一腔热血为君流”的意气书生了。默然无语半晌,林武终于暗自叹了口气,转脸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心中祈盼着他们日后长大成人,万万不能忘了今日这些教义。

  天下父母,皆是一般,几乎少有例外。只是父母所思所想,大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林武今日自身感慨,便想两个儿子以后兄友弟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个规矩厚道人,殊不知父母之愿,大抵都是极难如愿的。比方当初林侍郎想让林文习文,林文却偏偏爱好习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今林武做了父亲,想让两个儿子做一个不被社会污浊风气涂染的人,这不是奢望是什么?何况林武似乎从根本上忽略掉了一个问题,大儿子林南从小便在无父无母遍地危险的社会上打滚,若是一个本分人,如何能在那种境地中活下来?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三字经》终于接近尾声,到最后众童子齐声诵道:“太祖兴,国大建,号圣武,都云京。靖四方,克大定,民安富,四野清。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又再读得几句,便终于止歇了。

  那青衫文士勉励了众童子几句,接下来便要接着昨日的课业开始继续讲解了。他面带微笑抬头,正要引经据典说些什么,忽然眼帘扫到外面不远处的林武三人,心下暗笑,看来又有新人来了,只是来人看穿着打扮不似穷苦人家,却也不显得特别富贵,但举止气质又迥然有异……青衫文士阅人多矣,一望而知今回来的人不同以往,于是略微安顿了下草堂中的学童,随后缓步而出,来到林武近前。

  林武见青衫文士出来了,抢先上前一拱手:“敢问,这位可是近日名声传遍昌宁府的静安斋主?”

  青衫文士向后微微退了半步,也是一拱手:“些许薄名,不敢当足下一赞,敢问……足下在此观望草斋许久,莫非也是……”

  林武笑道:“正是,我乃是慕名而来,专程来此,想请静安斋主不吝教导我这两个孩儿。只是不知犬子能否入得斋主法眼,得蒙教诲?”

  静安斋主若有深意地看了看林武,没有正面回答,反而言道:“若是寻常乡野村童,但有好学之心,修必倾力教之。但观足下言谈举止,两位公子穿着打扮,似乎不是寻常人家,若果真如此,修怕是无能为力了。”

  林武听这位静安斋主如此一说,心中暗笑,他明面上固然是拒绝,但同时也很委婉地传达了一个信息。这话的意思是说,寻常百姓家上不起学的孩子,只要肯学,我就尽心竭力地教导,即便我才能不高,但也不会有人挑我什么。可看你们爷几个这穿着打扮,进退举止,像是个出身不凡的,说是让我来教,恐怕这教之前,还得来掂量掂量我的斤两吧?

  其实也不怪青衫文士这么说,以他阅人之丰,这种事情早就见过了,何况就在这昌宁府中,还真就有人这么做过了。昌宁府乃是江南富庶之府,自然少不了皇亲国戚在这呆着享福,其中就有一个郡王,眼下就住在这昌宁城里。

  :。: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