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0章要按律处理孔家事务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

  “真是要翻天了!”

  从十九日那天起,景泰帝基本隔一天就能收到两份来自孔家的奏疏,内容跟第一天大同小异,都是在各说各话,互相攻击。

  而且随着口水仗越打越久,孔家暴露出来的丑事也越多。

  只是看这些奏疏,都把景泰帝吵的脑袋疼。

  他对着儿子抱怨,“圣人之后,就是这般模样?”

  撕逼程度竟然和村头妇女互扯头发相似,着实让景泰帝大开眼界。

  朱见济安慰好爸爸,“圣人的后代,终究不是圣人……虎父犬子的故事也是常见的嘛!”

  “可把事情闹成这样,大家都不好看!”景泰帝按了下自己的太阳穴,小黄书都被他扔一点去了。

  可见衍圣公给他带来的烦恼并不轻松。

  毕竟对方是大明朝著名的门面工程,要是倒了,那朝廷的颜面也不好放。

  景泰帝纠结着,跟儿子说道,“不如为父派人过去为他们调停一番吧,到底是一家人,哪里有互相成仇的道理?”

  可朱见济拦住了他,让好爸爸千万别学某些领导的样子,因为怕麻烦和爱面子,而放弃了真正的解决办法。

  对用着朴素目光关心这些事情的人来说,他才不在乎有没有丢脸了,只有伸张正义,再收拾好烂摊子才是正道!

  再怎么狡辩和隐瞒,甚至于禁止人讨论相关事务,就能让错误消失,当作从未发生过了?

  善恶有报,

  这是中华儿女最传统和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朝廷,才是最让他们喜欢的。

  有时候做错事不可怕,毕竟家大业大不可能管到方方面面,可错了不承认,乃至于上下都装聋作哑,那才是真的败人缘。

  古来王朝,有多少是因为死要面子而活受罪的?

  朱见济也不想让衍圣公就这样轻飘飘地度过这次的槛。

  孔家人递上来的奏疏,走的都是正经通道,是层层往上传的。

  等奏疏到了景泰帝手里,他们的丑事早就让别人知道了,甚至流入民间,让乐于听八卦并且胆子不小的京城百姓又多了几个“下酒菜”。

  而事情已然传开,要再行遮掩的话……那大家也只能说下这命令的领导是个装糊涂的天才!

  于是他向好爸爸建议,“我听说现任的山东巡抚薛希琏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不如让他去调查此事?”

  薛希琏其人,朱见济是有所了解的。

  听说这人在正统六年奉命巡视直隶地带的时候,用了一个月不到就把周边土豪整治的服服帖帖,随后去地方任职多年,期间修水利整吏治罢贪官赈灾情,功劳显著。

  在大明朝的奖励体制下,只是升官是体现不了这人有多好的,于是薛希琏又被加封为文勋中的“正治上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爵爷。

  自古当官容易,而获爵难。

  毕竟官位大小可以按照领导的心思安排,不少佞臣本事没有,却是做了朝廷要员,但正经的爵位,却是需要官员有实打实功绩做基础的。

  因为朱太祖知道,文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文官获爵规则,能够到达这个条件的,大部分不是寻常人。

  而这些聪明的实干家,自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局限于衍圣公这个虚名。

  虽然心里很嫌弃士大夫们,但朱见济还是相信“屎里可以淘金”的。

  起码景泰朝的骨干成员中,的确存在着不少能吏。

  现在的大明才走过洪武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余晖犹在,社会的思想和部分官员操守,还没有堕落到南明那种让人想想就胃疼的地步。

  这还有得救!

  而薛希琏的名声,景泰帝也听说过。

  他对于这种名声卓著的老臣是非常信任的,于是在儿子的劝说下,他点了点头道,“那就依青哥儿所言,让薛希琏去曲阜看看。”

  “如果查出来真有其事,依大明律法惩处?”朱见济继续诱哄好爸爸,以免景泰帝最后考虑着孔家声望,又想去和稀泥。

  景泰帝犹豫一下,然后肯定道,“依律惩处!”

  “青哥儿放心,要是衍圣公当真有做天怒人怨之事,为父也不会心软放过他的!”

  最差的结果,也无非是废掉孔彦缙的衍圣公爵位,再选个品行良好的孔家人继承罢了!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