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51章 大洋彼岸_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这是因为此时才是初唐时期,中原才刚刚结束动乱,文风还未大兴。

  那些著名的诗人要么还在吃奶,要么还没有出生,灿烂的‘唐诗’还没有出现。

  在当前的情况下,李世民这首诗确实算得上是上佳之作了,他完全有自信的资本。

  当然,比起诗,他的威凤赋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即便是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听陈景恪说有相似的诗,自信心爆棚的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道:

  “来,说说你知道的那首诗,我也来对比品评一番。”

  陈景恪迟疑的道:“这个……”

  见他不肯,李世民还以为那首诗不好,就更不肯放过了,道:

  “说,不说等会腿给你打断。”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不会打断自己的腿,但也知道没办法拒绝,只能说道:

  “好吧,我说了。”

  “说。”

  于是陈景恪就把王维的那一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给读了一遍: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然后大殿里安静的落针可闻。

  李世民脸色一阵青一阵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原本还觉得自己的诗不错,可是和这首一比就落了下乘,这让志得意满的他很是尴尬。

  长孙无垢也有些傻眼了,早知道就不找陈景恪的茬了。

  不过她还是向着自家丈夫的,连忙打圆场道:“景恪这首诗气势虽足,然韵律不合,且多用重复字词,终归是落了下乘。”

  李世民脸色这才稍稍好看一些。

  陈景恪就算再傻也知道,这会儿不是争辩孰优孰劣的时候。

  但又不能昧着良心说这首诗不好,只能转而说道:

  “这首诗不是我写的,是当年我家族长辈目睹了大朝会盛况后所写。”

  李世民问道:“哦?你家族长辈是哪一年来的长安?”

  陈景恪大脑急速转动,肯定不能说是最近几年,否则没办法解释家族败亡之事。

  但也不能太过久远,因为再久一点就到隋朝去了。

  至于李渊当皇帝那几年,大唐天天被东突厥欺凌,也没有万国来朝之事。

  思来想去也就是灭东突厥之后最合适,于是他就说道:“应该是贞观五年。”

  李世民也顺势转移了话题,道:“贞观五年元日?那一年我大唐活捉颉利覆灭东突厥,也是大唐万国来朝的开端。”

  陈景恪连忙道:“是的,那位族老正是听闻此事才来的长安。”

  “回去之后就说圣天子在位,提议举族归唐。”

  “但部分族人过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愿意把研究成果交给大唐,人却不愿意回来。”

  李世民不禁点头,他完全能理解这种想法,换成他也不愿意回来。

  不,换成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