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六十七章 状元_花瓶跟她的豪门前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把随身携带的银两给来福他娘治病,这样的人以后为官也会是个清官无疑。

  考完了,考生们有皇帝御赐的午膳,这是学子们莫大的荣耀。他们先是站起时施礼,然后接过内侍们送上来的午膳,吃完饭后就等着他日放榜了。

  一百三十六份卷宗很快收了上来,卷宗的名字都是采用的糊裱已防止营私舞弊。各位翰林院的饱学大儒们开始阅卷,然后分出一二三等。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这次录取一百三十六人其实规模算是小的了,因为范仲淹等人的新政,庞大的官僚机构开始精简。所以这次科举取士的人数并不很多。

  三日后,紫宸殿。赵祯看着主考官们送上来的卷宗,一共有十张,也就是前十名的试卷。

  由于科举考试的各种条例多在宋真宗时确定,于是自真宗以后,凡是殿试结束后,便把前十名的进士试卷另誊录一份,拿到真宗影像前焚烧,直到南宋时仍然保留着这个做法。

  “陛下,这是透明三甲的试卷。臣等几个商量了一下,皆以为此人的卷子当位列榜首实至名归。”几个主考官将卷子递上。

  赵祯接过试卷:“谁的?”

  “回陛下,穆青。”

  赵祯大吃一惊,他慌忙取过卷子一看。卷首的糊裱早已揭去,上面赫然写着的是穆青的名字。

  再一看他的文章大气磅礴,洋洋洒洒的将《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几道论述题写的大江奔腾,气势如虹。

  就连赵祯看完,都忍不住拍案叫绝:“此人文采出众,不谓之与三甲头名也!”

  几个主考官一听,登时大喜跪下:“陛下圣明,万岁万岁!”

  赵祯一怔,他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真正打算钦点穆青为状元。毕竟后面别人的文章他还没看,可话一出口,几个臣子又谢了恩,赵祯不好再改口。

  难道真的就让败家子的这个徒弟中了头榜?赵祯有些懊悔,可又不知该怎么说。

  “陛下,此人才华横溢,定然能成为朝廷栋梁之才。”

  “没错,这样的文章,没有相当的笔力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此人能得头名也是实至名归。”

  “驸马爷当真神人也,这人原本据说资质平庸,不曾想原是深藏不露。”

  几个主考官你一言我一语,赵祯无奈,只好钦点了他的状元名册。

  头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探花。一般都是几个主考官根据排名送到御前,最终由皇帝拍板。

  宋太祖以前,选拔人才是由礼部来拟定名单,只要通过了省试,殿试的时候第一名是不会改变。但在宋太祖时,就发生了省试第一并不是殿试第一的场面,到了仁宗的时候,范镇就是一个吃了亏的书生。

  本来范镇是可以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凭着真才实学拿一个理想的官职。但在当时参赛的不伦贫富、身份地位的考生都有,当时有一个考生是当朝宰相的儿子。省试的时候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于是就成了众矢之的,赵祯为了不让其他考生觉得科举也是有徇私的嫌疑。于是就下令禁止宰相的儿子以及他的门生参加殿试选拔。

  范镇就是那个门生,并且他还是礼部确定的第一名。他自然是不服的,这样怎么公平呢。于是礼部官员上呈他的文章,拿出真才实料来据理力争,赵祯不得已让他参加了殿试。北宋时的殿试,就跟我们现在写作文一样,首先是要字数满足,其次是有理有据。但怎么说呢,范镇已经给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哪怕他文采再好,不合皇帝的口味,结果放榜后成了第七十九名。

  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本来赵祯也不想让穆青得状元,可既然话已经放出去了,只能点头答应。

  请收藏:https://m.bqg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